恒盛优配 野史:清朝七品知县300两白银送错,8年后连升五级,官至四川总督_吴棠_银子_官场
在曹雪芹所著的《红楼梦》第五回中,有一副对联:“世事洞明皆学问,人情练达即文章。”贾宝玉对这句话颇为反感恒盛优配,但在那个封建社会中,能够懂得人情世故、擅长与人打交道,是一项必须具备的技能。即便是这样一些趋炎附势、处世圆滑的行为,也成为了升迁的关键。
晚清时期,官场的腐败堕落已经到了让人痛心的地步。那些忠诚于政务、为民办事的官员,往往难以获得升职机会。因为在众多腐败分子眼中,清廉正直不过是碍眼的存在。一个清官常常会成为他们攻击的目标。面对这样的小人当道、勾心斗角的环境,身处其中的正直之士,往往只能保持低调,等待合适的时机。
吴棠,清朝咸丰初年江苏淮安府清河县的县令,就是这样一位陷入仕途困境的清官。吴棠为人正直,声誉极佳,但因为不懂得与世为敌、趋利避害,最终在官场中屡屡受挫,止步于七品官职。他的一生原本可能平凡无奇,直到某一天,300两银子和一名十几岁的少女,让他的命运发生了重大转变。
展开剩余82%吴棠生于嘉庆十八年七月二十四日,安徽盱眙县三界村的一个贫困家庭。吴家不仅不富裕,甚至连基本的生活费用都难以承担。据说,家境贫寒的吴家常常只能在寒冷的冬夜借着月光和雪光读书,寒冷与贫穷并没有摧毁吴棠的志向,反而激励他更加努力拼搏,投身于科举事业,因为当时的社会,科举是改变贫困出身、实现阶层跃升的唯一途径。
在道光十五年,22岁的吴棠终于通过了科举考试,成为一名举人。然而,即便成为了举人,他的生活依旧没有发生根本变化。直到道光二十九年,36岁的吴棠才终于获得了官职,任命为华安府桃源县县令。与许多身世显赫的官员不同,吴棠出身贫寒,他始终保持着自己的理想和信念,始终没有放弃为民办事的初心。在任职期间,吴棠常常以民为本,改装出行,深入贫苦百姓中了解民情,力求给百姓带来实实在在的好处。
吴棠不仅有学识,更是一个肯实干的好官。在他的治理下,桃源县的匪患、水患等问题得到了有效的解决。在短短三年内,当地的治安和民生状况得到了显著改善,百姓纷纷称赞吴棠。然而,尽管民众的支持,吴棠的升职之路依旧举步维艰。因为他从未参与到官场中的贪污腐化,既不与同僚勾结,也未曾在背后谋取私利,他的升迁之路变得异常艰难。
在官场上,吴棠的同僚们各自收受贿赂、收买人心,虽然这些做法令他们在短期内获得了丰厚的回报,但也使他们得到了更高的官职。吴棠由于清廉正直,屡次被上司排斥,任期三年一到,依然是七品官,随后被调任到淮安府清河县,继续担任县令。
尽管吴棠深知自己为什么难以升职,但他始终没有放弃自己对朝廷和百姓的责任。他不仅关注百姓疾苦,力求让他们过上更好的生活,也在心中盘算着如何回报朝廷的信任。然而,一件偶然的事情改变了他的一生。
昔日的同窗因病去世,消息传到吴棠耳中,这让他深感悲痛。同窗情谊在那个时代尤为深厚,吴棠听到噩耗后,心中不免涌上了许多哀伤。然而,身为县令的他自然不能随意请假参加葬礼。幸运的是,吴棠的同窗的灵柩将会在儿子的陪伴下通过清河县,而吴棠刚好在此任职。
于是,吴棠拿出300两银子,并委托仆人前去吊唁,表示自己的悼念。这300两银子对于吴棠来说并非小数目,足以见他情谊深厚。然而,这本应顺利的吊唁却发生了一个小小的误会。由于仆人并不认识吴棠同窗的儿子,他们误将吊唁的奠仪送到了惠征家中,这位死者竟是曾任皖南道、湖南副将的叶赫那拉·惠征。
不久,吴棠得知了事情的真相,这300两银子竟然送到了不该送的人手里。惠征家与吴棠并无深厚的交情,这300两银子显得格外奢华,甚至让死者家属感到诧异。为了讨个清楚,吴棠准备将银子要回来,但他的师爷却提出了不同的建议。师爷告诉吴棠,惠征家有着显赫的背景,而惠征的女儿有可能会被选入宫中,一旦她得宠,将来会为吴棠带来更大的机会。吴棠虽然清廉,却也深知官场的潜规则,最终决定不再追讨这300两银子,选择听从师爷的建议。
随着时间的推移,叶赫那拉氏的命运的确如师爷所料,她顺利进入宫中并获得了咸丰帝的宠爱。最终,她成为了懿贵人,并在咸丰帝去世后,凭借着儿子同治帝的支持,成为了实际的掌权者,史称慈禧太后。吴棠的这一善举,也为他带来了意想不到的回报。
慈禧太后不仅对吴棠心存感激,更在其身陷低谷时,将他提拔到二品,甚至更高的位置。吴棠的官职从四品跃升至二品,逐步被委以更重要的职务。这一连串的提升令吴棠的仕途变得光辉灿烂,成为了清朝末年最为著名的重臣之一。
尽管身处权力的顶峰,吴棠依旧保持着为民服务的初衷,始终关注民生与国家大事。然而,最终年老病重的他选择了辞官,回到故乡。吴棠的一生,虽有起伏,但他在历史上留下了清廉正直、勤政爱民的好官形象。他的故事,也提醒我们历史中的人物,往往受多种因素影响,我们应以多角度去理解并欣赏他们的经历。
发布于:天津市辉煌优配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